近日,在热播剧《山海情》的取景地宁夏,一支由我校国际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队,跨越2000多公里,与正在宁夏参与西部计划的我校甘肃定西籍校友王国强、何陇强、曹鹏强汇合,共同开展了一场“课程思政+电商助农”社会实践。师生们与校友联动,带着直播设备走进田间地头,将课堂上的电商知识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数字新农具”,用直播电商、数字营销等新业态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用专业与热情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让直播变成乡村振兴的‘新农活’。”这是我校“小星星”实践团队深入宁夏农村时最常说的一句话。这支由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师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将《电子商务概论》《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等专业课程中的知识体系,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在校友王国强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农家院落开展“一对一”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精准绘制农户电商发展“需求图谱”;开设“新农人训练营”,从设备架设到话术设计,手把手教授直播运营技巧,并通过设计特色包装、搭建新媒体矩阵等举措,真正实现了从传统销售到数字营销的转型升级,让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出大山。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三强”校友,凭借对福建高校资源的熟悉和在宁夏基层的深耕,成为连接东西部的“青春纽带”。他们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精准对接当地农户需求,另一方面带领学弟学妹深入产业一线,在枸杞种植基地搭建“田间直播间”,让小番茄大棚变身“天然摄影棚”,把月牙湖村的枸杞包装设计课开在晾晒场上……这种“校友资源+在校生创新”的协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实践队带着自建的“陇之翼”助农平台,成功引入枸杞、葡萄酒、盐池滩羊肉等10余种宁夏特色农产品,与当地企业、农户签订免费入驻协议。这个由“三强”校友在校期间自主设计、研发的电商平台,如今由学弟学妹们带回宁夏实践,既实现了“从课堂到田野”的成果转化,更彰显了福外人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传承。
“看到学长们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身影,我深受触动。”电商专业的小郭同学眼中闪着光,“当我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助农实效,那种获得感比考满分更让人振奋。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里,更应该挥洒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如今,这支年轻的团队正用他们的实践,为我校的“课程思政”写下最鲜活的注解。
“不仅要帮老乡卖货,更要教会他们自己卖货!”带队老师表示。在宁夏的日夜里,团队累计调研、培训农户200余人次,协助开设网店30余家,与2家企业、13家农户签订“陇之翼”助农平台入驻协议,开展2场电商知识培训会,3场助农直播创收1万余元……更关键的是,实践团队充分聚拢“高校+政府+农户”多方合力,推动校地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后续将通过学校数字流通产业学院的持续帮扶,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电商人才队伍。
在通北村的田间地头,校友何陇强和队员们正架起简易直播设备,与农户共同完成了首场“田间直播间”实操培训。
“大学生娃娃们教的直播招数真管用,咱家农产品都卖到福建去了!”一位老乡的朴实话语,正是对这套“授人以渔”模式的最佳注解。
从《山海情》中的“扶贫吊庄”到如今的“电商兴农”,闽宁协作的模式在迭代,但“山海情深”的精神内核未变。这支00后团队用专业能力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创新思维和技术赋能。他们不仅用专业知识搭建起农产品出山的“数字桥梁”,更以青春之笔共同谱写了歌曲《筑梦山海》,用动人的旋律诠释着对闽宁协作的深刻理解与真挚礼赞。
正如歌中所唱:“山海在同一束光里握手,而我们的故事还在加载”,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对乡村振兴战略最生动的告白。
今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闽宁协作”战略实施29周年,也是我校“闽宁芬芳”项目开展的第3年。这场跨越两千公里的青春实践,实现了我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学校将持续深化此类实践育人项目,推动专业学习与社会责任同向同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