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钟艳副教授《闽江流域民间古厝遗存的数字化建档与基因图谱研究》获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般项目)立项;郑则凌副教授《古陶瓷修复数字化再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云副教授《闽江流域历史文化街区遗产廊道全景治理研究》获批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立项;郑则凌副教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背景下艺术类专业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获批2023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立项。
艺术与设计学院近期科研项目 |
序号 |
项目名称 |
类别 |
申报人 |
1 |
闽江流域民间古厝遗存的数字化建档与基因图谱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般项目 |
钟艳 |
2 |
古陶瓷修复数字化再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
郑则凌 |
3 |
闽江流域历史文化街区遗产廊道全景治理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
高云 |
4 |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背景下艺术类专业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 |
郑则凌 |
在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实现了提升,为省一流专业建设、审核评估和硕士点培育起到了支撑和推进作用。
钟艳,副教授,园林景观高级工程师,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省综合性评标专家库专家,福建省“福”文化大赛专家库专家,曾就职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研究中心、福州市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福州市重要街巷、景观等方面研究及福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设计项目的组织编制及指导等;曾主持住建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宜居社区建设专项研究》,并获省级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2018年就职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后,钟艳组建了古厝文化研究团队,致力于闽江流域及福州古厝的空间文化及数字化遗产保护研究。近三年来,她带领师生团队在福州三坊七巷、上下杭历史街区、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林浦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地田野调查,开展古厝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完成数十栋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建档及个案研究。
郑则凌,副教授,院长助理,曾任天宏数字媒体应用学院(产业学院)副院长,福建省一流专业(动画专业)负责人。曾获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动漫游戏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分会会员。主讲课程《古陶瓷艺术性修复技艺》2019获福建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福建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福州明清时期坊巷建筑在动画场景中的应用——以活化石三坊七巷为例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一流课程。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和教研教改课题10余项。
高云,副教授,工艺美术师,建筑学博士,近年来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独撰教材1部,独撰专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1项,主持福建省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项,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教研、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得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20年被评为我校“科研之星”,2021年被评为我校“优秀教师。”2014年完成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2020年完成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学习,2021年完成福州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境)外访学研修项目。2022年完成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资助我省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赴国(境)内外访学研修项目。从教13年来,指导学生作品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学科竞赛获奖50余项,并获得多项赛事的“优秀指导教师”荣誉。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科研讲座、引入专家学者评审指导,多措并举引导广大教师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科研、教育教学研究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