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7月11日-7月13日,我院“鲤乡福境·云端周宁社会实践队走进宁德周宁,开展了一场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在这里,千年护鱼智慧、百年制硋匠心、一碗扁肉的烟火气,正借着青春力量焕发新生,成为解锁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萌源硋器:泥土淬炼的千年匠心
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了萌源村,这里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硋器制作闻名。从取土、制坯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队员们围坐在非遗传承人身旁,并亲手体验制坯的乐趣,感悟“一生专注一事”的匠人精神。




萌源村通过硋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创爱好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型,展现了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浦源护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传承
在周宁县浦源镇,鲤鱼溪畔的护鱼文化已有八百余年历史,被誉为“人鱼同乐”的生态奇观。实践队队员们深入探访,见证了村民与溪中鲤鱼和谐共处的动人场景——鱼儿闻声而来,与人亲密互动,展现着“护鱼如护子”的淳朴传统。如今,这份生态智慧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底气 —— 依托鲤鱼溪景区,村民们开起了民宿、茶馆,守护锦鲤的同时,也守护着“家门口的幸福”。



郑氏宗祠前的广场上,锣鼓声穿透晨雾,护鱼武者身着传统服饰,带领着一群初中学生演练起刚劲有力的招式。这套融合了防身与护鱼功能的独特武术,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的不仅是溪中万千锦鲤,更是一份延续八百年的生态承诺。实践队员的镜头里,溪中锦鲤摆尾,岸上拳脚生风,八百年的生态智慧,正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硬底气”。



手工扁肉:一碗汤里的传承与新生
鲤鱼溪古街的清晨,总被扁肉店的蒸汽唤醒。实践队员们走进一家老字号扁肉店,见证了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传承人手法娴熟,将肉馅包入薄如蝉翼的面皮中,动作行云流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扁肉端上桌,鲜美的汤汁与爽滑的口感让队员们赞不绝口。扁肉制作技艺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代代匠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坚守。手工扁肉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名片。通过非遗美食的推广,当地小店生意红火,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一碗热汤的烟火气,正温暖着乡村振兴的民生底色。

从护鱼武术的刚劲到硋器成型的温润,从扁肉汤里的鲜香到鲤鱼溪畔的静谧,周宁的非遗文化正以“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鲤乡福境·云端周宁社会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用镜头记录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 —— 当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创产业、研学经济相遇,乡村振兴便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与持久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