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响应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开展的“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优秀传统文化”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漳韵拾光,探古寻新”小分队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先后走访漳州古城、芝山红楼与漳州市博物馆,以中华文脉传承为核心方向,探寻闽南民俗文化的历史根脉、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及地域文明的完整谱系。


团队成员们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漳州古城开展实践活动。漳州古城作为闽南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历程深刻印证着中华文脉在地域文化中的扎根与生长。古城起始于唐代垂拱年间,历经宋元时期的港口拓兴、明清时期的商贸繁盛,形成了“城郭依江、街巷沿港”的独特格局,现存 核心区完整保留了唐宋以来的里坊肌理。以中山公园为中心辐射的台湾路、香港路、始兴北路等历史街区,集中呈现了闽南建筑文化的多元融合;传统的“五间张”院落遵循“前堂后寝”的中原礼制,而沿街骑楼则将南洋的“廊柱式”商业空间与闽南“出砖入石”的墙体工艺相结合,既延续了中华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又彰显了闽南人“海纳百川”的地域特质,成为研究中华建筑文脉演化的重要实物范本。

古城非遗展示区的实物遗存,完整呈现了闽南民俗技艺与中华传统文脉的深度交融。在漳州木偶艺术博物馆,成员们目睹了“开坯、粗雕、细刻、打磨、打底、着色、上光”七道核心工序。展柜中陈列的清代“八宝印泥”,以珍珠、玛瑙等名贵药材入料,其制作工艺源自明代宫廷“印色”秘方,经闽南匠人改良后,成为书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房珍品,体现了民间技艺对中华文人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离开古城,队员们前往芝山红楼,探寻红色文化与中华文脉的交织共鸣。芝山红楼原为美国教会创办的寻源中学教学楼,1932 年 4 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曾在此居住并主持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作出 “直下漳泉”的战略部署,这里由此成为闽南地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承载着革命年代的精神记忆。



实践的最后一站,队员们走进漳州市博物馆,在文物的系统陈列中梳理闽南文化与中华文脉的深层关联。博物馆以 “海丝起点・闽南根脉”为主题,通过“史前文明”“秦汉置郡”“唐宋繁华”“明清兴盛”四个展区,完整呈现了漳州从远古到近代的文明轨迹,其中闽南民俗相关的文物集群,成为解码中华文脉地域化传承的关键钥匙。走进博物馆,一件清代漳绣女装头饰静静陈列。其精美的刺绣工艺,色彩搭配和谐,图案栩栩如生,承载着漳州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每一针每一线,都是闽南文化的独特符号,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展馆中还有一幅极具特色的画作,画面中人物服饰带有浓郁的闽南风情,色彩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闽南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置身于这些文物之间,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漳
州千年来跳动的脉搏。它们是历史发展的实物例证,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在古城走访期间,队员们与居住于香港路的老居民陈阿婆进行了交流。陈阿婆祖辈自清代起便在此定居,她回忆,儿时的古城街巷多为土路,雨天泥泞难行,如今青石板路平整洁净,骑楼廊柱经修缮后重现光彩,谈及生活变迁,陈阿婆介绍,尽管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但每逢春节,家族成员必返乡团聚。队员们从与陈阿婆的交流中,清晰看到了漳州古城在时代变迁中对传统的坚守与革新。印证了闽南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并非被动留存,而是主动融入现代生活场景的鲜活状态。


队员们通过本次访谈认识到,闽南民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老一辈的坚守,更在于年轻一代在新形式参与中对传统规则的认知与接纳。这种“新载体承载老规矩”的现象,揭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灵活性 —— 既不脱离传统内核,又能适应时代变化找到新的表达形式,为理解中华文脉在地域层面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范例。

本次实践活动,使队员们在古城街巷触摸民俗活态,在红楼砖墙感悟红色基因,在博物馆展柜梳理文明脉络,系统把握了闽南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海外的完整传承谱系。队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关联,探索“数字化保护 + 活态传承” 的创新路径,让文物“说话”、让历史 “鲜活”,为推动中华文脉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