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月后勤工作简报】 夏秋坚守显担当 聚力迎新启新程
夏秋之交,序启新章。在8月的基础保障与9月热烈的迎新季中,后勤团队继续秉持“以生为本、服务先行”的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了从暑期准备到新学期开学的全面过渡。不仅夯实了校园安全运行的根基,更以精心、周到、高效的服务,确保了新生报到与老生返校工作的平稳有序。让我们一同回顾8、9两月后勤保障的扎实足迹。
一、校园安全与守护
1.校园管控和秩序维护。结合日常安全管理机制,加强门岗进出管理和校内巡逻。安保队伍全天候值守与网格化巡查,确保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理,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火墙”。
2.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按责任区域落实公共区域消防设施的三定管理,校园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和保养,并做好记录更新,确保消防系统处于有效待命状态。

3.严格执行电动自行车入校审批和管理制度,加大对校园违规、违停车辆的整治,进一步维护校园交通秩序。


4.为护航新学期老生返校与新生报到,增派安保力量,严格管控入校人员与车辆,保障交通顺畅。同时主动为新生提供方向指引与咨询服务,确保开学期间校园平稳有序。

二、餐饮安全与保障
1.强化食安监管,保障师生用餐安全。开学前再次对校内各食堂及商贸网点进行全覆盖检查,重点加强厨具维修检查、环境卫生、食材贮存、厨具消毒等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杜绝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全面收集登记各商贸网点人员、车辆信息,加强人员监管。
2.推进教工食堂环境提升,夯实硬件保障基础。对教工食堂墙面与天花板进行翻新,对中央空调等关键设备进行专业保养和维修,为老师们提供温馨、舒适的用餐环境。
3.开学前顺利完成了一家学生新餐厅的入驻,保障供餐服务平稳过渡。迎新期间,各食堂延长供餐时间,并在就餐区设置引导标识与服务点,全力满足返校师生与新生家长的餐饮需求。同时,对校内各超市网点开展巡查,重点关注商品供应情况与价格,确保物资充足、价格稳定。

三、环境美化与治理
1.开展深度清洁与专项消杀。在日常保洁基础上,对校内重点区域进行深度清扫,并委托专业公司对教学楼、宿舍、食堂、户外公共区域等重点区域实施专项消杀,重点做好“四害”防治,营造整洁、安全的校园生活环境。
2.清洁水池。聘请专业团队对校园生活水池进行全面清洗并做好水质检测,保障师生用水安全与健康。
3.提升绿化景观。利用暑假,系统性开展校园绿化的修剪与补种工作,进一步美化校园景观,为新学期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四、修缮响应与设施建设
1.高效响应报修需求,持续做好校园设施修缮工作。8月、9月维修中心受理报修5646单,基建中心受理报修551单。
2.完成部分二级学院办公场所、6栋教学楼智能门锁、实验1号楼7层实验室、图书馆外立面、田径场主席台等的改造工作,优化办学条件,为学校教学、办公、科研提供硬件支撑。
3.利用暑期时间,全面检修校园基础设施设备。部分宿舍家具更换、楼宇墙面翻新、护栏改造、水电改造、道路整修等工程按计划完成,校园生活环境持续提升。

五、出行服务保障
1.为全力保障师生日常出行的安全与便捷,校车服务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工作。8月和9月累计高效发车达238班次,安全行驶里程超12万公里。
2.8月重点保障日常通勤与跨校区运转,确保运输服务平稳有序。进入9月迎新关键期,车辆团队提前规划、统筹调度,专门开通“迎新专线”,在火车站、机场等重要接驳点提供往返校园的直达服务,并增派校内循环巴士,为新生及家长提供便捷交通服务,实现“从站点到校园”的无缝衔接。通过科学调度与高效服务,圆满完成迎新期间各类交通保障任务。

六、防台防汛及开学服务保障
8月台风季,后勤部门严密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迅速响应。提前对校园楼宇、排水管道、山体及低洼地带等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加固易损设施、苗木,疏通排水管道,储备防台防汛物资及强化校园值班等措施,切实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9月开学季,在持续夯实日常运行基础保障的同时,举全部门之力,精心筹划、周密部署。从迎新场地布置、交通疏导,到宿舍入户引导、物资供应,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周到细致。全力保障了新生从“进校门”到“进宿舍”的流程顺畅,用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服务,圆满完成了迎新护航任务。

七、业务培训
为全面提升后勤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后勤部门精心组织并实施赋能管理、服务提质培训,本次培训以“强素质、提能力、优服务”为核心目标,精准对接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求与难点,力求覆盖全员、落地见效、机制长效,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八、结束语
8月的汗水铸就保障根基,9月的付出迎接崭新起点。在这段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后勤团队再次以专业与实干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新学期已全面开启,后勤部门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以实干担使命,持续优化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后勤力量。
图片来源:英特后勤各中心
文稿:王钰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