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外国语学院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专题讲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11日 10:01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1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为外国语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专题讲座,深度探讨科技与人文领域融合发展的关键议题。


一、科技与人文:从对立走向共融

讲座伊始,王宁教授聚焦“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展开论述,深入阐释科技与人文关系。从学科逻辑看,科学(含狭义社科 )探一般规律,成果可验证重复,技术以科学为基;人文学科聚焦独特内容,因主观评价等被区分,曾致二者对立。思维方法上,科学思维具跨学科、可量化等特点,人文思维重挖掘深层价值,成果多源自独立思考。但二者并非绝对对立,实为对立统一,存在共融可能 。

二、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谈及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王宁教授指出其兼具可行性与必要性。从必要性看,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需兼具理性与人文情怀的人把控,否则易偏离初衷、被滥用,而提升人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是科技成果服务人民、富强国家的关键,科技与人文终极目标一致,均为推动社会美好发展,构建共同体成为顺应目标、避免科技失序的必然需求。从可行性而言,尽管二者存在学科、思维等差异,但通过融通对话,可消弭人为对立,发挥科技客观理性与人文价值引领的协同作用,助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为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筑牢价值与实践根基

王宁教授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走欧美老路,需立足国情探索适配发展路径,如此方能可持续推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他提及当前高校人文社科发展困境,高考后优秀生源多流向热门理工科,传统人文学科遇冷,凸显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任重道远”,需教育界等共同发力破局。

此次讲座为外国语学院教师提供全新学术视角,助力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融合科技人文视野,赋能人工智能时代外语育人工作,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向更深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