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党领导,凸显新时代
教育学院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教育学系,1999年成立教育学院。学院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教育硕士专业硕士点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点;拥有教育学省重点学科;开设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坚持高质量,聚力新保障
1.理念先进,质量为先
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德才兼备、通专融合、卓越创新、全面发展”为旨向,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优先、持续改进、综合提升”理念。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现实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开放办学和协同培养,通专融合、知行统一、终身学习,以行立教、以爱育人、以德示人。
2.坚持标准,狠抓落实
以国家发展的实际和长远需求为基本原则,立足自身,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建立以“立德树人”和培养“四有好老师”为根本旨归的教育方案和教育环节质量标准。重点聚焦师资队伍、学生队伍、质量标准、制度规范、资源条件等五个方面,力求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3.构建机制,完善监督
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学院设立专业质量监督与评价委员会,专业质量管理与发展办公室,建有专业主要环节质量标准。以质量标准为目标,严格对标,从内控和外评两个方面规范过程落实,定期对课堂教学监督、毕业要求达成度、毕业生、实习单位评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意见等方面,综合分析及时反馈,并进行微调和全面修订。突出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性”和“监督全程性”。
4.内涵发展,建设文化
引导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理论与实践的融摄,知识与美德的共进,学力与视野的统合”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理念创新和体系创新为驱动,科学谋划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引培并举,专兼搭配,刚(专职队伍)柔(柔性引进)相济的教师队伍,扩展学院在基础教育行业、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5.效果导向,优化调整
坚持及时反馈、持续改进,将质量保障从“零碎化”走向“系统化”,由“局部提升”转到“整体提升”,使保障由“经验”走向“科学”和“规范”,由“外部推动”走向“自觉要求”,由“理念”化为“行动”。学院建立并有效运行“覆盖全面、涵括全员、跟踪全程、反馈及时、调整到位”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协同合作,培养具有“卓越潜质”的未来教师。近年来,毕业生质量大大提升。
三、坚持教育性,聚力综合型
1.思政引领,综合融通
教育学院学子与“教育”息息相关,更要胸怀“国之大者”,敢于创新创业,走向基层去挥洒青春,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教师队伍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奋力谱写“双一流”建设苏大新篇章。
学习贯彻“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等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师德师风和道德实践教育,成功组织了本院师生参观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会址和纪念馆、“读红色经典 传时代新声”读书分享会、“发扬‘四敢’精神、聚力铸魂育人”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将师德建设、师资培训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融为一体,开展以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将师德师风和家国使命教育融入教师和学生培养发展全程。
2.以本为本,专业精进
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实行小班化教学,本科生“导师制”全员到位,教授本科生授课率100%,开展本科生科研实践项目、明日之师、创新融合课程等教学活动,实施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培养并提升本科生思维力、续航力和综合力。不断提高本科专业建设的品质,学院加大协同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邀请校外专家定期举办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学科与专业共同融合建设会议,在专业评审、师生反馈中汲取改善建议,精进本科专业建设工作。
3.优化师资,共同发展
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多措并举,增量提质: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优化和科学合理。建立领导班子听课制度和新教师成长计划,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学院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健全机制、规范职责,分层管理、统筹优化,共同发展专业,提升和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4.以生为本,全面成长
充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自主实践和自由创造的个性成长体系,将 “问道大讲堂”“教育科学与人生”“师生会谈”“就业指导”“毕业生在校生联谊”等项目安排进其生涯规划中。学院经常邀请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和专业研究紧密相关的学术报告、教育经典名著研读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拓宽学生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视野。
另外,多元合作协同培育,立足地方国际视野的资源支持体系一直是学院学生培养工作的重心,先后与美、加、英、法等国家的30余所著名大学进行学生互访,与台湾地区台南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等多所大学签署合作培养计划。近三年开展的国际讲座和交流50余次,先后出国出境访学半年以上师生百余人。
5.多元实践,追求卓越
学院追求卓越,开展卓越教学,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多渠道集聚社会资源,院内建有多个社团和多间微格教室,供学生进行自主实践与自由创造,“翰宸文学社”“数码行动组”“科教实践队”等成为学生自主发展品牌。学院开设《教育科学与人生》《学校文化建设》《中国教育问题研究》等特色课程,多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坚持以科学实践为引领、专业实践为基础、社会实践为拓展的综合实践体系,落实“师德践行”“实践锻炼”“能力全面”的育人要求。学院本科生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项众多;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质量获党媒大报多次报道推介。
6.搭建平台,“双创”保障
重视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搭建以班级组织为依托、社团形式为延伸、校友资源、地方学校资源为纽带、课题研究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发挥“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的实效性。学院联合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师专、盐城高师等及苏南地区多所优质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具备宽口径、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条件。学院从“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三个维度追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旨在不断调整、努力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就业与创新创业帮助,提高专业的社会美誉度。
四、教育守正创新,教学综合改革
学院坚持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创新实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究新时代育人规律和人才特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教学成效显著。近五年来,学院获得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苏州市教学成果奖2项,苏州大学教学成果奖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百余项。
近年来,学院加大信息化和智能化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如,2021年开展数字化2.0教育改革大会,2022年开展智能化教研能力提升研讨会等。目前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已经形成“通专融合、多力自能”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