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发起单位、副主席单位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始创于2004年,2011年升格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学校秉承举办者吴钦明先生“教育是一种大爱”的情怀,积极倡导“善心、善言、善行”的教育理念,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实践和不懈努力,砥砺出“融会中外,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孕育了“崇德、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适应产业化新发展、国际化新进程、信息化新应用和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坚持“跨界融合(Cross-border integration)、产出导向(Output-oriented)、多元培养(Multi-cultivation)”的“C-O-M”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融合“外+”办学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文工交叉,组建数字商务菁英班、智慧金融班、数字创意设计班、现代信息技术班等实验班,开展跨领域复合培养,带动文科相关专业转型升级和质量优化。积极彰显“外+”特色,建成福建省首家外语诊辅中心,推进全员精准诊辅,为全体学生量身定制自适应诊断辅导流程,追踪学习路径,帮扶学习缺漏,打造个性化、跟进式、交互式外语自主学习品牌。探索组建“国际化视野精英班”“对日/对法贸易创新班”、中外学生同堂的“全英授课国际班”,深入开展“专业+外语”外向型复合人才培养,推进外语、外贸融合融通。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道德优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历年就业率95%以上。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应用型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机制灵活,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办学思路清晰,办学定位明确,坚持公益办学,坚持服务地方,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始终坚持以服务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和“现代化新福州”为己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布局学科专业,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科专业:适应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构建以经济学类、文学类、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为主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适度发展教育学类、工学类学科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外向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福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及东南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
发展目标: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机制灵活,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先后开设37个本科专业,包含文学类专业5个、经济学类专业5个、管理学类专业9个、艺术学类专业8个、工学类专业7个,教育学类专业3个。其中,美术学专业已停招,艺术教育为2022年新增专业。
(三)在校生规模
截止2022年9月30日,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0593人,留学生55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9.73%。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以管理学学科最多,占比28.70%,教育学学科在校生数最少,占比8.62%。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1.录取情况
2022年的招生宣传中,学校继续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方式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通过“福外教授说”网络直播、“福外小昭”机器人“24303”(一天24小时,一个月30天,持续3个月)在线自助咨询服务平台、“小昭说招生”“选择福外的理由”“院长带你看学院”系列微信公众号专栏等方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力度。2022年面向全国含福建省在内的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投放本科招生专业(方向)38个,较去年增加3个,分别为国际商务、艺术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总计划7445人,录取7428人,录取率99.77%,招生计划及录取人数达到历年之最;其中普通本科计划4710人,录取4693人,录取率99.64%;专升本计划2735人,录取2735人,录取率100%。
2.生源质量
2022年,学校在福建省本科批投档选考历史最高501分(超控制线33分);选考物理最高488分(超控制线60分);省内艺术类招生一轮投满,所有专业较上一年度均有提高,录取情况在省内民办高校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我校在省内一专业满足率较去年相比各专业均有提高,选考历史为43.75%,选考物理为59.61%,总体一专业满足率为57.60%,较去年增长30%。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师资数量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坚持“培、引、聘”并举,打造一支由有理想信念的“专家”、有个人魅力的“名家”、有专业素质的“行家”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90人、外聘教师462人,折合教师总数1121.0人,生师比为18.42:1。
2.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教师中,有省级高层次人才36人次、省级教学名师入选者1人次。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75人,占比8.43%;副高职称268人,占比30.11%;中级职称264人,占比29.66%;初级职称222人,占比24.94%。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51人、硕士学位605人、学士学位129人。学历结构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4.95%。
专任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35岁以下教师415人,占46.63%;36-45岁教师289人,占32.47%;46-55岁教师116人,占132.03%;56岁以上教师70人,占7.87%。
(二)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2021-2022学年,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624门、6239门次。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64,占总课程门数的48.20%;课程门次数为2430,占开课总门次的39.22%。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60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83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72.29%。
(三)教学条件保障
1.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点保证教学经费投入。2021年,学校教学经费投入6633.80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021.76万元,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比例为13.04%,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432.08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55.73元,生均实习经费为56.57元。
2.教学用房
学校不断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校园新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111.61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08559.08㎡,其中教室面积44691.88㎡,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59240.78㎡,运动场面积87874.5㎡,体育馆面积11837.02㎡。生均占地面积54.05㎡,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0.10㎡。学校各类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学辅助用房配备齐全,功能完备,满足本科教育教学需要。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6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66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77.39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5.06%。学校建有各类校内实践教学场所154个,总面积52621.20㎡。建有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场所379个,2021-2022学年接纳学生总数为18242.00人。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9个。
4.图书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图书馆总面积20028.98㎡,拥有主馆与东区分馆共两个馆舍,共设阅览座位2398席。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07.62万册,当年新增20.50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00.55册;拥有电子图书145.13万册,电子期刊9.37万册,学位论文389.93万册,音视频1523.5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2.00万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1578.57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33.53万篇次。
5.信息资源
学校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在校内各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供广大师生教学办公使用。建有模块化中心机房环境,搭建华为全栈云平台,拥有12个计算节点、100T的计算存储能力,实现全校主要服务器、存储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为全面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的正常有序开展,通过“今日校园”APP平台,每日收集师生健康数据;推出WeLink视频会议系统,支持教职工远程视频办公及群组沟通;推出超星教学云平台,用于支持线上教学;推出离校系统,支持学生线上办理离校手续。坚持数据为本,上线综合校情系统,从教职工、学生、教学、科研、资产等方面多主题多角度呈现学校基本情况,展现学校业务动态,为规划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建有数据可视化中心,进行大屏展示。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严格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坚持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把握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契机,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深耕产教融合,创新优势特色,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本学年共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线上1门,线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5门,社会实践3门,虚拟仿真3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其中重大教改项目1项。
(一)专业建设
1.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积极顺应社会产业发展新业态新需求,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学年增设艺术教育专业,积极申报数字经济、网络与新媒体、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4个新专业,停招美术学专业,落实专业增设与退出联动机制,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与专业发展“三挂钩”,形成“招生-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就业”的良性循环。本学年共开设本科专业37个,涵盖经、管、文、艺、工、教六个学科门类,数量适宜、比例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应用型专业体系趋于成熟完善。
2.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主动瞄准国家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加大一流专业培育和建设力度。本学年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英语、动画、工程管理、金融学)。至此,学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总数在省内37所非部属公民办高校中排名第12,超越近半数公办高校,居全省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首位。积极做好首批国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验收准备工作,对法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展中期检查,组织2022年新增一流专业建设点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制定建设方案及经费预算,确保一流专业建设有保障、有质量、有成效。
(二)课程建设
1.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良性共生、同频共振的育人格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规范开设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的阐释与融合,积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通识必修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词”解读》公共选修课,切实上好思政课,同时,全面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内容,着力提高思政育人质量和水平。
2.强化一流课程引领
深入对标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稳步提升一流课程建设水平,把建好、用好一流本科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疫情期间充分发挥学校线上一流课程作用,为学校及兄弟院校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引进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加快提升学校一流课程建设水平。本学年学校共培育建设《“新丝路”茉莉花茶商贸法语口译虚拟仿真实验》《交易策略可视化量化投资虚拟仿真实验》等校级虚拟仿真课程8门,《乡村美育社会实践》《“乡村振兴”纪录片创作社会实践》等校级社会实践课程7门。
3.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本学年,全校共开设课程1627门,其中专业课1358门,公共必修课145门,通识选修课124门。通识选修课共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中外文化与人文素养模块(48门课程)、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29门课程)、卫生健康与生态文明(15门课程)、数理基础和科学探索(1门课程)、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18门课程)、新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13门课程)。
4.强化实践课程质量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沉浸式、情景式的虚拟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着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2021年《“山海协作”教育帮扶促振兴高级英语视听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红色文化在短视频制作中的传播与体验--以古田会议为例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基于财务数据可视化视角的存货管理优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批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同时,学校将社会实践“硬课”提档升级为“金课”,投入充足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实践调研,走进基层一线,服务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学校《古陶瓷修复技艺》《返乡入乡创业实践》及《建筑设计初步》3门课程获批2021年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三)教材建设
1.健全教材建设管理机制
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教材建设与管理机制,成立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修订)》,明确教材教材规划与立项、教材编写要求,进一步梳理并规范“教材选用与征订管理”建设与选用的相关流程,要求教材选用审核常态化,坚持“凡选必审、质量第一”,确保选用的教材符合要求,促进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各学院成立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小组,严把教材建设出版和选用征订政治关,贯彻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部署要求。成立教材审核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校级教材立项工作,本学年经各单位推荐、校外专家评审、校教材审核专家委员会审定,共立项建设校级教材6本。
2.规范教材选用与管理
明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的课程必须使用重点教材,充分发挥“马工程”教材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探索“马工程”教材使用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的机制,指导各教学单位把“马工程”教材统一使用与相关专业综合改革、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教改、教学竞赛等活动,鼓励任课教师加强工程教材研究,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提升“马工程”教材使用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持续近年来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逐一排查。目前,全校选用教材未发现意识形态方面问题。
(四)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探索小班制教学,70%教学班规模控制在50人以下。推动以新文科、新工科融合发展为引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学校文理/工交叉融合、特色建设,坚持以立项促教改,以教改促创新,以创新促提升,助力创办一流本科教育。本学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其中重大教改项目1项。
(五)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适应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以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院系为单位,大力加强课程组、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现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聚焦课程群建设,立项建设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团队、“1+X”Python教学团队等校级教学团队15个。坚持交叉融合,突破学科专业归属、空间地域局限,积极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落实《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虚拟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立项建设智能测量虚拟教研室、数智财务虚拟教研室等9个虚拟教研室。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基层教学组织151个,覆盖学院/系教研室(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多种类型,初步形成结构多元、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
(六)深化产教融合向协同育人
充分挖掘合作企业的资源,重点开发与维护若干深度合作企业,拓展产教融合项目显成效。学校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打造“培养方案共定、师资队伍共组、课程标准共编、教学案例共研、教学内容共授、培养质量共评、社会服务共参”的协同育人完整链条。与行业企业共建数字流通产业学院、中银数智财务金融产业学院、现代托幼产业学院、智化建筑工程产业学院等8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本学年开设“全媒体”校台产业班、吉特检测产业班、现代托育产业班、正德自然资源资产评估订单班及中银暑期实践班等5个企业专项班;与企业共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12个,共编教材1本,共授课程45门,共撰案例261个,获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土木工程类专业新型订单班的实践》《基于乡村振兴新农人视角的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与《六维一体量化投资产教融合体系构建--以烜鼎操盘手训练营为例》等3个项目获得202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奖。
(七)提升学科竞赛成效
支持重点学科竞赛组建师生团队,升级数学建模竞赛跨专业竞赛团队、大学生英语竞赛课程团队,制定《数学建模》《英语竞赛》选修课程实施方案,实施专项培优计划,以提高学生竞赛的成绩,促进指导教师应用科研能力的提升。本学年,学生在各类国际级大赛获奖29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赛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大赛中获奖181项,省级大赛获奖206项。
(八)稳抓毕业论文(设计)
每届制定并下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手册》,按照“标准不放松、要求不降低、质量不打折”的要求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通知》(教督〔2020〕5号)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文档自检、抽检工作。前期由学院组织对学生文档进行全检,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对于发现质量不过关的论文要求进行二辩;后期由学校会同校督导组成检查小组,对学生论文(设计)的过程性材料规范及完整性进行检查;同时外检毕业论文(设计)665篇,抽检比率达13%。
四、专业培养能力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校应用型办学顶层设计为引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矢志不渝推进专业培养能力提升,扎实推动学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一)强化课程思政育人
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推进《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福州外语外贸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工作要点》,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组织与指导。实质推动课程思政要素进专业、进大纲、进手册,深入发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功能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全力打造“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育人氛围,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良性共生、同频共振的育人格局。
以获批中宣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项目福建省唯一试点高校为契机,深化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综合改革,全方位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现已立项建设校级“三进”教改项目12项、校级“三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三进”专项7门,同上海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协同推进6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获批省部级教科研项目5项,其中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1项。召开全省外国语言文学年会和校内外语类课程思政研讨会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教学交流研讨会,参会教师300余人,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育人等多方面进行经验分享与广泛交流,为其他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范本,福建日报东南网、福州电视台等社会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
(二)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积极顺应“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新要求,面向福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强化应用型特征,着力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编制专业动态调整规划,有序推进新专业申报,完善应用型专业体系。主动瞄准国家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加大一流专业培育和建设力度,全面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有效推动应用型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质升级。依托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在专业建设中有机融入“外+”办学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持续锻造外语类专业“外语技能+商贸素养+多元二外应用”育人特色,有序推进经管工科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英语”与艺术类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文化”复合培养工作。
(三)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类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社会需求标准、行业需求标准、学校办学标准,按照“学生中心、模块设置、分类培养、有效支撑”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彰显“外+”“信息技术+”特色。2021-2022学年,先后制定《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全英文授课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2022级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组织相关学院开展全英文授课国际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升本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突出专业人才的特色化培养,探索选课制、改革课程类型,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目前已完成学校2022级20个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着重对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衔接性问题进行完善,结合学生的专科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增设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保证毕业生论文写作质量。
(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持续推进“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托外语学科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对接跨境电商、国际商贸等产业群,激活外语诊辅中心平台育人功能,强化专业教学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专业+外语﹙英语/法语/日语等﹚“英语+小语种”“外语+专业”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院“外+”特色品牌。截止目前,学校建有“国际化视野精英班”“对日贸易创新班”“对法贸易创新班”“全英授课国际班”“睿思英才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人才培养不断深入。
2.顺势推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紧扣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与时代发展主题,依托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工科专业建设基础,以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为目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聚焦数字物流、数字金融、智能商务数字媒体等专业内涵,汇聚校内、院内优质资源,组建数字商务菁英班、大数据信息管理班、智慧工程管理班、智慧金融班、感性设计班、振铎班等6个“精英班”,有序推进精英班实施方案、“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地落实,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教学质量保障
(一)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地位,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与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努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校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纳入校务会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每个月的第一周召开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总结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效,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教学工作。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基本状态,听取师生的意见和要求,指导帮助和协调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2021-2022学年,校领导听课共计72学时,其中思政必修课程31学时。
2.规章制度保障教学
学校从制度、文化、激励等层面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相继修订、完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管理办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师评学工作实施办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学生信息员制度(修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线上授课规范(试行)》等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确保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流程清晰,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明确、管理规范有序。
(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以生为本,学生中心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学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标准引领,产出导向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做为根本标准,落实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对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等质量标准文件,聚焦学生“学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学生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3.常态监控,科学评价
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落实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系统”,健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本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精准设计评价指标。
(三)强化日常教学质量保障
1.常态化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主要包括定期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学校定期开展期初、期中、 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期初主要检查教学准备和落实情况,期中主要检查 进度和实施情况,期末主要检查课程考试考核情况。不定期开展基层教学组织活动、教学资料、考试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专项教学检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监督教学各环节的正常运行,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教学督导机制
完善“学校、学院教学督导”两级联动的督导工作机制。采取领导(同行)听课、教学督导听课、教学秩序检查、学生信息员反馈等方式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全面督教、督学、督管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营造人人关心教学、重视教学、支持教学、尊重教师、严格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3.强化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不断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目前已组建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及教学评价能力的专兼职督导队伍35人。其中校级教学督导10人均为省内老牌公办高校的高级职称教师,涵盖经济学、文学等6个学科;二级单位教学督导共33人,均为本校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共17人,占比总数的84%。
4.线上平台助力质量监控工作
借助超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等平台开展在线督导和评教工作,及时反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学校全学年持续开展过程性评教5次,参评人次数量累计363825人次,样本数据容量较大,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出课堂教学现存的优势与短板。
5.开展毕业生专业教育满意度调查
作为学校“三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学校针对毕业生专业教育满意度开展调查工作。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达“优秀”(90分以上)程度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7.8%,“良好”(80至90分段)占比为15.9%,“不合格”(60分以下)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学校93.7%的综合评价在良好以上,数据说明本校教育教学已得到大部分毕业生的认可与肯定。
(四)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出台《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大力推进常态化专项调查,每学年固定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学、毕业生专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形成覆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质量常规监测、教学质量问题整改的专项报告。每学年分别发布8期《教学督导信息反馈》、32期《教学质量管理运行周报》。充分发挥教学督导职能,实现入校两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督导全覆盖,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全方位收集、反馈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畅通教育教学质量信息交流与沟通。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持续加强学风建设,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定期开展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研,加强学生学习状况的科学研判,为各项学风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朋辈促学,用典型带动学风
推进学校《朋辈育人实施方案》,落实学校学风建设对学生个体、班级、教师以及二级学院的工作要求,明晰目标、规范管理,推动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强化学校学业预警机制,针对学业差、学习态度差学生做好预警措施的同时加强帮扶,用“结对子”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进步;评选一批学习态度好、获奖面广、先进事迹突出、竞赛成绩优、科技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成绩突出的班级,予以表彰并增加评优评先比例,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型集体;加大对优秀学生的评选、奖励和激励力度,组织开展各类评优评先的表彰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活动,通过先进典型人物教育系列活动,以榜样作用来推进校风学风向上向善。本学年,分类遴选100名“朋辈引航员”,评选出20名“优秀朋辈引航员”,共有237个班级获批“诚信考试示范班”,共表彰在校奖学金、大学英语四级、六级、雅思、研究生考试、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3242人次,发放奖金324.07万元。
2.抓实考研,用服务优化学风
认真执行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阶段、有目的地引导和组织优秀学生报考研究生;注重考研宣传、动员,营造考研氛围。通过举行考研表彰大会和考研经验报告会、进行考研风采展示、举办“考研动员周”活动、召开考研动员会、开辟考研宣传阵地、成立考研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切实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考研氛围。本学年共召开考研宣传动员会78场,召开校级考研表彰会1场;开设考研系列讲座及相关指导课程共计36场次,1800多人次参与课程,复试调剂指导课程32课时,170人次参与课程;组织校园公益赠书活动27次,赠送书籍842多套书籍,覆盖学生720人次;开展考研线下课程总课时达160课时,组织开展考研全真模拟考试12次;组织200多名学生免费参与考研暑期夏令营;免费开通考研网课(包含部分四六级全程网课)及考研暑期网课总计410套;2021-2022学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占毕业生的比例为16.66%,较上一学年(2020-2021学年)提升3.59个百分点,上线人数较上一学年增加1.2个百分点,录取人数较上一学年增加3人,录取比保持平衡。
(二)完善育人体系,构建育人长效机制
1.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国家安全、法制、消防、传销、网贷、诈骗、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与能力。常态化做好校园学生疫情防控,严格“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关注全国每日疫情通报情况,强化出省学生管控。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及突发性事件处置,本学年形成突发事件周报30份,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2.完善心理育人体系
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状态监测、平台保障“六位一体”的心理育人体系,以培养“人格健全、理性自信、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为中心,以教育网络化、咨询常规化、知识普及化、活动品牌化、自我教育主体化、危机干预预警及时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打造“理论授课+团体辅导+网络互动+媒体推送”四位一体的心理课程育人体系,构筑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建立闭环式教育管理机制。本学年持续开展“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心理电影展播、“心路•蜕变”心理微电影大赛、园艺贴画征集、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漫画大赛、心育园地设计大赛、校园Vlog征集等心理健康品牌教育活动,参与6278人次;开展“呵护心灵,守护健康”心理健康主题班会127场,参与5000人次;开展“科学应对 用心防疫”、“青春有你 伴我同行”等青春健康线上活动67场,参与13910人次;开展计划未来、禁毒防艾等青春健康线下活动36场,参与3666人次。建立重点关注学生“一生一档”心理档案115份,做好分类指导,精准帮扶,有效化解危机。
3.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推动资助模式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使学生从“资助”到“自助”再到“助他”转变,以“大爱”情怀为基础打造资助育人品牌。本学年开展讲出“我的励志故事”演讲比赛”,组织“大学生资助政策暨金融知识竞赛”,其中获省级二等奖3名、三等奖10人、优秀奖7人,学校荣获省级优秀组织奖。鼓励学生参与资助志愿活动,“中国学生资助志愿者联盟系统”上登记开展活动19场,参与人员达1129人次,服务时数4856.72小时;建立贫困生信息数据库,形成脱贫家庭学生(原建档立卡)、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家庭学生、优抚家庭学生、孤儿学生和残疾学生等七类特殊困难学生568人一人一档;做好资助促学工作,本学年共有6470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共计发放助学金1022.91万元;组织特别困难学生家访活动,走访42名特别困难学生家庭,涉及面达全省各地市区县。
4.完善网络育人体系
积极打造融媒体矩阵,将学校网站、新媒体公众号、户外宣传栏纳入矩阵管理,在协同传播、联动支撑等方面,最大限度汇聚网络“育人资源”。通过“学习强国”、微信、微博三大网络平台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以“网”“微”“端”为重点,联合易班工作站、新媒体中心搭建以官微为主导,以官方抖音号、视频号等多家网络新媒体平台为支撑的聚合式融媒体平台,以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遵纪守法、安全稳定等为教育重点,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网上文化家园”。本学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新增“福外青年说”等栏目,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期开展防诈骗、防火灾等安全教育,以节气、节庆为主线宣扬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榜样在身边”网络引领系列宣传;通过福外学生发展视频号发布“有我”、“夜空中最亮的星”获得广泛关注。
(三)培育优质项目,打造学生工作品牌
1.开展“一院一品”立项工作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以增强学生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重点,以打造学生工作特色与品牌为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建具有良好教育效果、浓郁时代气息、鲜明福外特色和长远影响的学生工作品牌项目,学校开展“一院一品”学生工作项目立项工作,组织学院以“十大育人”体系为主题,凝练学生工作特色,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化、精细化、体系化建设,本学年“以‘三道加法’打造新时代志愿服务平台、以爱初心,多方联动打造全方位实践课堂-教育学院‘周末益课堂’项目、‘1+N’先锋工程”三个项目立项为学校2022年“一院一品”项目。
2.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工作
按照“成熟一个孵化一个,孵化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开展首批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工作,组织辅导员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探索、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等方向组建工作室。本学年“凡语微言工作室”“微光工作室”“红色驿站工作室”“萤火实践育人工作室”四个工作室作为首批辅导员工作室培育项目。
(四)精准就业服务,提升就业质量
加强就业形势研判,把握就业质量核心,努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继续落实分层、分级、分类和精准、精细、精心的“三分三精”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达90%以上,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有效联动,推动力争高质量就业实现量的飞跃、质的突破。
1.毕业情况
2022届本科毕业生4986人,实际毕业人数4918人,毕业率为98.64%,学位授予率为99.92%,本科生升学率为1.32%。
2.就业质量
依托各类资源,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增量提质;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学校招生就业网建设;突出就业服务精细化,建立对毕业生择业意向、职业认知、求职瓶颈等多维度的毕业生就业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辅导;联合各类专业培训机构,举办各类考公、考事业单位、选调生、“三支一扶”的政策宣传、政策引领和集中培训辅导工作。截至8月,202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4986人,就业率为74.28%,高质量就业895人。
一是做到就业服务全程化、常规工作精细化。强化联动,整合资源,利用就业创业网、微信公众号、QQ群、宣传栏等媒介向学生提供专业化、信息化、多样化、个性化、职业化的高品质服务。共组织19场就业系列讲座,发布就业信息两千余条,举办2022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7场,企业宣讲会26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3000余个。
二是引导毕业生主动到西部、基层单位建功立业。大力宣传国家和我省配套的相关基层就业政策信息;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服务社区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基层项目的服务和引导工作;引导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家乡建设相结合,与基层服务相结合。2022届毕业生中,报名参加国家地方基层项目957人,1人考上选调生、15人入选福建省2022年服务欠发达地区、14人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3人入选2022年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2人入选2022年福建省大学生服务社区。
三是开展定西籍毕业生“一对一”就业指导。为定西籍学生开始专项就业信息推送渠道,采取针对性的就业辅导。截至8月底,2022届定西籍毕业生43名,已就业27人,其中单位就业8人,志愿服务西部计划3人、应征入伍2人,公务员1人、国企和事业单位等录用13人。
四是做好“双困”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库和困难毕业生台账,积极走访、了解“双困”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充分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就业意向,并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个体咨询、优先推荐就业。开展双困毕业生求职补助工作,向851名2022届“双困”毕业生发放170.2万元省级求职创业补贴。向15名2022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3万元就业补助金。切实开展双困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及时提供帮助,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
3.自主创业情况
依托学校众创空间,培育建设一批校级项目,通过典型作用,带动创新,引领创业。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赛等,参与学生10000余人次;进一步挖掘众创空间实践育人的潜能,优化原有运行模式,加大成果转化与市场对接。目前,空间创业团队28个,注册企业11个;组织申报各类创业补助及完成各类创新创业质量申报,组织申报“植根榕城”福州市优秀创业项目资助、人社厅创业省级资助等创业补助,《尚福食品》、《大唐龙图》等4家企业总计获得24万元资助。2022届毕业生中有38人自主创业。创业项目涉及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教育和技术服务业等,带动就业两百余人。
4.用人单位满意度
学校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了解前一届(2021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评价,进一步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优化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适应情况的满意度来看,31.63%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工作适应很快,50.37%表示适应较快,17.01%表示适应速度一般,仅有0.98%表示适应较慢;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来看,28.56%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满意,51.66%表示满意,18.92%表示较满意,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9.14%。七、特色发展
七、特色发展
(一)着力彰显“外+”办学特色
坚持落实《进一步彰显“外+”办学特色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彰显“外+”办学特色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外+”办学内涵方面取得成效。修订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2021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彰显“外+”特色专业方向12个,覆盖英语、翻译、日语、法语、西班牙语、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工程管理等9个专业(占专业总数27.3%)。
扎实推进艺术学科类专业国际化办学进程,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依托外语学科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对接跨境电商、国际商贸等产业群,强化专业教学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推进“国际化视野精英班”“对日贸易创新班”“对法贸易创新班”教学工作。扎实推进全英授课班教学改革。制定全英班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师资安排、在线课程建设等,全力支持全英授课班教学教改工作。出台《全英文课程授课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办法》,加强全英班师资招聘和师资整合。制定金融学全英班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四年教学执行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师资预安排,今年9月招生。修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英班人才培养方案,完成2019级、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师资安排。大力挖掘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以获批中宣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示范点为契机,深入挖掘外语类专业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组织修订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政治定力与品德养成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首要指标。在外语类专业中设置国际商务、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外语信息化教育等3个共享专业方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获批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获批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
(二)着力“信息技术+”赋能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特色
坚持“跨界融合(Cross-border integration)、产出导向(Output-oriented)、多元培养(Multi-cultivation)”的理念,坚持“深度融合、择优支持、创新机制、内涵提升”原则,按照“试验田、示范区、全覆盖”三步走战略,聚焦专业、课程、培养模式3个核心元素改革,通过校际联合培养特色班、微专业辅修、虚拟第三学期的探索与实践,落实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群,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变革培养模式、构筑融通大平台、升级智慧学习空间、加速智能教务管理8个重要任务,搭建大商科智慧综合实践中心、大艺术“数字工匠”协同育人中心、大外语综合实践教学中心、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应用中心、智能化教师教育综合实践中心5个融通平台,有效推动形成“互联网+教育”新形态,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构筑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新体系。
(三)着力“三维五翼”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三维联动,五翼齐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单一走向体系。本学年,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竞赛47项。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省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在2022 年“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银奖2项、铜奖6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银奖2项、铜奖2项。在2021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有待加强
学校属新建地方应用型高校,所处福州长乐位置优势尚不明显,学科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学校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健全,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不够完善;新开设专业的师资引进、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潜力发挥有限。下一步,学校将按照“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稀缺人才”的思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聘用机制,采用柔性聘用办法聘用高水平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积极帮助人才搭建事业发展平台,悉心培养、倾心支持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校发展急需人才,在科学研究、团队组建、教研教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二)学生国际化视野有待提高
学校自办学以来,大力推动国际化开放办学,是福建省第一所取得招收来华留学生资质的民办本科高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称号高校、全国第2所与意大利高校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展合作办学的本科院校。近年来,凝练出“外+”办学特色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大力提升学生外语水平和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但受疫情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近今年不够深入,形式比较单一,领域较窄。国际学生的招生渠道有待拓宽,学生国际化交流的层次和梳理有待提高。下一步学校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境外合作院校合作交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提升整体国际化教育水平,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一刻都不能懈怠。下一步,学校将坚定落实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应用型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机制灵活,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