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2020年了,还不补补啥是5G?
工信部于今年6月6日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5G时代要来了,但你不知道的是5G从无到有的走到今天,一路上充满了硬碰硬的技术较量。我们可能对这些词只有些模糊的概念,更快的网速,更低的延迟,在5G之前的1G,2G,3G,4G究竟都有什么特点?5G又有着什么样的大变化呢?
No.1
1G语言时代
1G即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手机只能打电话,那是一个属于大哥大的时代。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现在的移动、联通和电信,却有着A网和B网之分,而在这两个网背后就是主宰模拟时代的爱立信和摩托罗拉。
No.2
2G文本时代
到了1995年,新的通信技术成熟,国内也正式进入了2G的通信时代。2G一般定义为无法直接传送如电子邮件、软件等信息的通信方式。这时代的手机也可以开始上网了,不过网速只能支持你玩玩简陋的文字版游戏。
No.3
3G图文时代
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由于移动通信标准差异巨大,各自制造的设备难以通用,国际漫游异常困难。于是在1998年,ITU国际电信联盟,牵头成立了3GPP,并在2000年完成了3G标准的制定。此时的手机已经可以勉强实现视频通话。在3G之下,有了高频宽和稳定的传输,影像电话和大量数据的传送更为普遍,移动通信有更多样化的应用,因此3G被视为是开启行动通信新纪元的重要关键。而支持3G网络的平板电脑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
No.4
4G视频时代
在2009年,3GPP又完成了4G标准,具备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高、高质量通信、费用便宜的特点,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许多短视频APP也正是在4G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蓬勃,更快的网速可以让你边看直播边打赏。
No.5
5G物联网时代
而在2015年,ITU提出了5G的通信框架,第二年,3GPP正式开始5G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靠3GPP的数百个成员推动,包括各种运营商、设备商等。任何成员只要获得其他4位成员支持,就可以发起提案,在会议中讨论。而提案能否通过,就要看巨头厂商间的对抗和斡旋了。2016年,3GPP内就出现了两种信号编码提案交锋。
No.6
什么是信道编码?
无线信号在基站和手机间传输时,很容易受外部干扰而丢失数据。比如基站发出一张图片,手机收到时可能会缺少某些像素。为了保护数据,就得事先对信息编码。比如把图片的每个像素都重复两次,再通过交织,把竖向的像素排成横向,这样在传输时即便连续几个像素都出错,最终通过去交织和解码,还是能得到完整的数据。
在当时的3GPP会议上,高通就主导LDPC码,而华为则主导Polar码。然而Polar在理论上虽然更有优势,但在应用层面却不如老牌的LDPC码成熟。两大阵营经过前后三次会议的较量,最终妥协、在用于传输电话、图片的数据信道使用LDPC码,而在传输找谁打电话这类指令的控制信道上则使用Polar码。类似的技术博弈在5G标准制定过程中时刻在上演。终于在2017年12月,3GPP公布了第一版5G NSA标准,2018年6月又公布了5G SA标准。
No.7
“SA”与“NSA”的区别
SA指的是“独立组网”,你的手机连着专门的5G基站,基站连着专门的5G核心网,从而让你网上冲浪。然而,独立组网意味着必须购买安装全套5G设备,投入巨大,运营商在初期更愿意采用省钱的NSA非独立组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4G基站边上再加一个5G基站,但由于这种架构的核心网仍是4G的,无法提供足够的带宽,以及超低延时、物联网等5G新功能。简单来说,非独立组网作为过渡方案,在初期会更加普遍,但独立组网才是5G的最终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