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青韵诏传”实践队赴漳州市诏安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秉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深入探寻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魅力,致力于以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政府对接,共话非遗传承新路径
团队与诏安县团委进行了深度对接。团县委副书记施洁亭女士与实践队展开沟通交流。施洁亭女士结合当地非遗保护现状与文旅发展规划,为团队后续深入非遗工坊、探寻红色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实践奠定了基调。此次沟通不仅明确了后续工作方向,也使团队深切感受到当地对实践活动的支持与重视。通过交流,团队对此次三下乡工作的重点与具体任务形成了更清晰、更详尽的认知。


匠心筑梦,解码非遗技艺三重奏
(一)剪瓷雕:碎瓷片里的千年风华
步入剪瓷雕陈列馆,福建省非遗传承人、诏安沈氏艺圃第四代传人沈振祥老师与沈爱华女士热情接待团队。在沈爱华女士的讲解中,剪瓷雕的历史传承脉络随陈列馆的精美作品徐徐展开。随后,沈振祥老师现场示范敲击瓷碗、裁剪瓷片,其行云流水的技艺令团队成员深感赞叹。在老师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感受了技艺的精妙,更触摸到传承人的匠心温度。期间,沈勇辉老师带领高中学生加入实践。目睹学生们专注创作并收获喜悦,团队认识到非遗传承的种子已悄然播撒。活动尾声,团队专访沈振祥老师。他讲述了传承路上的艰辛——市场变化、人才短缺,却始终坚守创新的历程。这份执着令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与鼓舞。此行不仅见证了剪瓷雕的非遗魅力,更感受到传承的力量。传统技艺的星火,正凭借匠心与热爱,代代相传,点亮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


(二)彩扎技艺:彩绸为魂的指尖魔法
在诏安庆源号彩绸庄,诏安县庆源号彩绸庄第四代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林养生老师为团队揭开了彩扎工艺的面纱。林老师家学深厚,精通彩扎、漆线雕、剪纸等技艺,其作品屡获殊荣。他热情接待团队,详述彩扎工艺,其精美作品仿佛蕴含生命。在老师指导下,团队成员体验了剪纸制作过程。随后,林老师展示盲剪技艺,闭目剪出精美的迎春花,令团队惊叹不已;他将迎春花粘贴于纸上,并以手指蘸取颜料在宣纸上题字。最后,林老师向团队展示其独特的手指画。这场技艺盛宴使团队领悟到,非遗不仅是工艺,更是文化精神的具体呈现。


(三)黄金漆画:金箔与大漆的千年绝唱
步入黄金漆画工作室,满墙流光溢彩的作品瞬间吸引团队目光。杨财坤老师九岁习画、十四岁入门,六十余载深耕此艺。他介绍道,黄金漆画以天然大漆为基底,融入金箔贴饰,单件作品常需数月乃至数年方能完成。老师现场演示上底漆技法,以细毛笔蘸漆绘制于漆盘。虽因阴干要求未能目睹贴饰金箔环节稍有遗憾,然团队深知从制漆至修饰,作品凝聚漫长匠心。谈及创新,杨老师展示了其孙女作品——黄金漆画已化身为首饰、钥匙扣等载体,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随后,杨老师带领团队参观当地一座庙宇,其大门、屋檐及诸多梁柱上均饰有杨财坤老师绘制的黄金漆画图案,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光彩夺目。


月港寻踪,红色记忆与茶香里的传承
实践次日下午,团队开启红色文化之旅。在讲解员带领下,团队深入了解了月港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团队还参观了月港村周边的红军井与红军路,每一处遗迹都承载着历史记忆,见证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使团队对革命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离开纪念馆后,团队抵达天窗嶺茶叶茶园。在此,团队与许晓真女士进行了深入交流。许女士详细介绍了茶叶从采摘至加工成成品的全过程,包括鲜叶采摘标准,以及杀青、揉捻、干燥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并耐心讲解示范。团队还品尝了该茶厂最具特色的八仙茶与鸭屎香,醇厚茶香于口中弥漫,令团队感受到茶叶的独特魅力。


青韵诏传队三下乡非遗行虽已落幕,然剪瓷雕的清脆、彩扎的流光、黄金漆的金辉,以及月港村的红色记忆、茶园的袅袅茶香,早已铭刻于团队青春印记之中。携归校园的,不仅是非遗故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使命。青春与传统的碰撞,正照亮非遗传承的漫漫长路。团队深信,只要秉持匠心与热爱,这颗传承的火种终将燎原,令诏安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