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启程·带着使命奔赴基层】
八月,夏日渐消,我们怀揣“禁毒防艾”初心,带着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启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我们从城市出发,穿越田野,抵达乡镇;从校园出发,走进村落,每一步都印刻着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
Part 1:参观学习,筑牢认知根基——参观平和县禁毒文化主题公园
第一天下午,我们到达平和县禁毒主题公园——宝善公园。禁毒文化主题公园有着禁毒的庄严氛围和平和县禁毒历程与决心的体现。能让团队深知毒品对社会的危害,增强我们对禁毒的决心。我们走进社区文化阵地,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当地禁毒防艾宣传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氛围。公园内的禁毒标语,无声诉说着基层治理的长期坚守。


Part 2:座谈交流·链接专业力量
第二天上午,在派出所举行禁毒座谈会通过与一线民警深入交流,我们认识到新型毒品伪装性和隐蔽性极高,它们藏于奶茶包、邮票、电子烟等常见物品中,对青少年威胁大。民警强调,禁毒是全社会参与的“持久战”,人人提高警惕、积极参与才能遏制毒品蔓延,保护青少年健康。线上线下调查显示,群众对毒品影响人群认知有偏差,多将吸毒者标签化为边缘或道德败坏者,忽视其已渗透到普通群体;对毒品类型了解有限,对新型合成毒品警惕不足。这种认知偏差和知识盲区削弱公众防范意识,使禁毒宣传难触达高风险人群,需创新宣传、加强科普、推动共治,构建全民禁毒防线。


第二天下午,在卫生所艾滋病座谈会上医生经数据分析指出,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年龄分布渐趋年轻化,性接触传播比例超90%,成主要传播途径。线上线下调查发现,群众对艾滋病传染途径存误解,不少人误认日常接触会传播,对性、血液和母婴三种主要传播途径认识不清;同时,公众对艾滋病病原体HIV了解甚少,不了解其攻击免疫系统机制及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特点。基于此,我们认识到,多理解感染者、主动检测,能让防控网更密。全社会需共同努力,营造无歧视环境、提高检测覆盖面,才能有效防控艾滋病。


Part3:思想共鸣·在文学殿堂中感悟责任
第三天上午我们到达林语堂故居。在文化地标汲取精神养分后,我们聚焦“禁毒防艾”理论与实践结合。经案例分析、专家解读,明晰青少年易涉毒风险点与艾滋病防治关键环节,为后续宣讲储备专业底气。林语堂旅居海外多年仍心系祖国,抗战时回国演讲鼓励抗日。毒品危害如外敌入侵,其爱国故事可激发团队爱国热情与禁毒防艾决心。我们应像他一样热爱祖国、捍卫尊严,抵制毒品,守卫国家和民族健康未来。

Part 4:基层宣讲:将知识送至民众家中
第三天下午到达民主村&坂仔镇。民主村,我们将禁毒防艾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田。活动开始,我们精心准备的PPT化身为“禁毒小课堂”,通过色彩鲜明的卡通形象和通俗易懂的情景故事,向孩子们生动揭示了“跳跳糖”、“奶茶包”等新型毒品的伪装。宣讲结束后,我们立刻开展了“画出无毒未来”的互动环节。我们为孩子们分发了画笔和白纸,鼓励他们将刚刚学到的知识,变成独一无二的禁毒图标。我们蹲下身,与孩子们一同创作,听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画中的故事。那一刻,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禁毒防艾的宣传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这些充满童真却无比坚定的画作,不仅是孩子们送给我们的礼物,更是他们为自己未来许下的、最纯真的健康承诺。

在坂仔镇,我们走进农户家,用方言讲解“如何识别吸毒迹象”“艾滋病阻断药在哪里领”。一位奶奶攥着宣传册说:“原来这些事和我们息息相关!”


【尾声:收获·青春在奉献中成长】
短短三天,我们从“学习者”变为“传播者”。我们用脚步丈量基层,明白“禁毒防艾”是守护家庭的行动;用真心联结群众,见证知识普及打破偏见、点燃希望。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青年与社会需求的共振点,即专业赋能公益、行动定义担当。此次实践虽短,却让我们坚信,人人成为“禁毒防艾”的光,就能照亮更多角落。未来,我们将以青春践行社会责任,让无毒无艾的明天从脚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