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梦笔生花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鼓励广大青年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在这一殷切期盼下,开启了浦城“三下乡”之旅。
“梦笔生花队”走进浦城县博物馆触摸闽北文脉,驻足范迪安美术馆捕捉艺术灵感,凝望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赓续红色血脉;也深入大口窑遗址探寻宋代青白瓷的千年雅韵,走进剪花嫂剪纸坊体验一门历经岁月沉淀的指尖艺术。同时他们携手邮政储蓄银行把国家资助政策送到贫困学子身边,在当地团县委协助下共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讲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为当地百姓带来帮助,也传递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收到了当地团县委和人民的感谢赞扬。更收获了来自浦城的珍贵认可——饱含暖意的感谢信、登上浦城县公众号的肯定,让队伍深知每一步实践都掷地有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他们与浦城双向奔赴的美好时光!

一、踏寻红色印记,触摸千年文脉
“梦笔生花队”首站开启“艺韵丹心·红色印记”探寻之旅,走进浦城县博物馆。馆内千年文物与现代科技交融的互动展陈,生动再现1929年3月红四军解放长汀城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此指挥作战的革命历史,让队员深刻感悟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从商周遗韵到宋元风华的器物陈列,更让队员触摸到闽北文化的厚重底蕴。

随后,队伍走进范迪安美术馆,青绿山峦延绵的风景油画、折射几何美学的环境艺术装置、藏着叙事感的报纸拼贴人像,让艺术灵感在队员心中悄然萌发。

行程最后,实践队驻足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前,凝视定格战士冲锋姿态的雕塑;走进中央苏区纪念馆,翻阅泛黄手稿、凝望锈迹武器,“苏区精神”的赤诚与力量深深印刻在队员心中,红色血脉得以赓续传承。

二、资助政策下乡:传递政策温度,护航求学之路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要求,助力贫困学子成长成才,“梦笔生花队”携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浦城县支行,开展国家资助与助学贷款政策宣传活动。抵达浦城后,银行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助学贷款申请条件、办理流程及材料规范,为实践队夯实宣讲基础。后续实践中,队伍走进街巷与贫困家庭,通过分发宣传册、面对面解读,用通俗语言将政策讲清讲透,针对还款期限、利率优惠等关键问题细致回应,切实消除学子后顾之忧,让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温暖落地。


三、寻迹大口窑:邂逅宋瓷雅韵,感悟非遗活力
8月29日,“梦笔生花队”踏入浦城大口窑,开启宋代青白瓷文化探寻之旅。站在大口窑遗址前,宋代制瓷业的繁华场景仿佛重现,窑址留存的历史痕迹,默默诉说着当年匠人的精湛技艺与窑场的热闹过往。走进陶瓷展馆,宋代砚滴成为焦点——圆润水滴状造型线条流畅,憨态小动物设计惟妙惟肖,温润如玉的釉色在青白交融间散发淡雅光泽,完美诠释宋韵文房的雅致与实用兼具的审美情趣。
非遗传承人陈雪芳老师为实践队带来深度文化体验,邀请大家品尝当地特色丹桂红,分享大口窑制瓷技艺的传承故事与创新思路;随后展示的“茶趣实验”更令人惊叹: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功能的陶瓷茶具,能在水位达特定刻度时自动引流,让实践队真切感受到传统技艺在当代创新中的蓬勃生命力。


四、剪纸非遗体验:指尖传承技艺,感悟文化魅力
“梦笔生花队”还走进浦城县剪花嫂剪纸坊,探寻这门始于唐、兴于宋,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作为福建沟通中原文化的重要纽带,浦城剪纸题材丰富,涵盖现实生活、民间文化、神话传说与民俗风情,以简洁灵动、富有层次感的风格彰显独特艺术魅力。工作人员为实践队系统讲解剪纸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展现其承载的先民文化血脉。
在动手体验环节,实践队接过红纸与剪刀,跟随指导折叠、裁剪,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练,看着普通红纸在指尖蜕变为带有精美花纹的作品,深刻体会非遗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坊内悬挂的花鸟剪纸、民俗场景作品,让实践队仿佛与历代剪纸艺人隔空对话,更坚定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与决心。

五、总结
在本次浦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梦笔生花队”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红色文化学习传承环节,先实地探访浦城县博物馆、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等红色地标,深入学习当地革命历史,随后在参观交流中感悟“苏区精神”,最终让红色血脉在队员与当地群众心中赓续传承,有效深化了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在推进国家资助政策方面,积极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浦城县支行取经,而后将相关政策细致地传达给当地家长和学生,为他们扫清求学路上的资金顾虑,助力学子们追逐梦想;在非遗文化探寻与传承的实践中,深入探访大口窑青白瓷遗址、剪花嫂剪纸坊,探寻并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同时在体验与交流中,加深了对非遗传承的理解,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浦城非遗文化的独特价值。